政策法规

通知公告

资讯动态

统计数据

会员荟萃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居家养老更有保障 如何让就近服务“私人定制”

居家养老更有保障 如何让就近服务“私人定制”

发表时间:2020/5/4 10:57:30

 

老人在杭州朝晖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享受助餐、照护、康复、家政等服务(资料图片)。于诗奇 尹海木 叶超 摄

根据“9643”的养老服务总体格局(即96%的老年人居家接受服务,4%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接受服务;不少于3%的老年人享有养老服务补贴),我省着力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对个体来说,居家养老也是我省老人的主流选择。近年来,无论是全国两会还是地方两会上,“居家养老”都高频次出现。

今年我省11个地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杭州、温州、绍兴、衢州、舟山、丽水等均提出明确的乡镇(街道)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目标。对此,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探讨如何进一步丰富服务种类、提升服务质量,使更多家庭能获得专业、精准、智慧的居家养老服务。

杭州市人大代表陶晓莺:

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在杭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陶晓莺提出,为老年人提供的家政服务要“更规范、更便捷、更贴近”。

陶晓莺表示,目前杭州的老年人,选择以社区为依托、社会化服务为协助的自主居家养老占九成,“说明大家还是习惯在家养老,以前关心机构养老的比较多,但其实就近需要家政服务的社会需求也很大。而当下想要得到明码标价的安心服务,却受制于滞后的行业规范和社区配置。”

对此,陶晓莺提出《关于要求推动家政服务进社区工作的建议》,希望利用社区的闲置公共配套用房等,让一些有品牌、有信誉、被认可的家政企业入驻社区,打通社区家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她说,在这方面,杭州可以引领示范的着力点有很多,比如探索建立一套统一的家政行业信用评价系统,通过“你服务、我打分”全程公开透明讲信誉的形式,为家政服务规范化寻找支撑。浙江省“96365”生活服务平台如今已在杭州试点先行,能否由政府助推,将家政服务平台也嵌入到支付宝或微信的城市服务板块中去。

民进宁波市委会:

提升服务精准化专业化需共同发力

在政协第十五届宁波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民进宁波市委会提出,宁波作为全国首批居家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已形成具有宁波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和发展模式,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覆盖全市90%以上的城乡社区。但调研发现,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仍存在服务项目供需错位、医疗服务供给不足、长期护理险供不应求等问题。虽然政府部门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不少,但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却不强。

对此,民进宁波市委会建议政府、社会共同发力,不断提高服务项目的精准度,采取项目委托、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着力打造专业化养老服务平台和队伍,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提升健康养老的服务品质,利用“互联网+健康医疗”平台,提高对老年群体疾病信息化管理水平;创新护理险运作机制,让更多的重度失能家庭享受到政策红利。

金华市政协委员徐风华:

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政协第七届金华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徐风华就深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出三点建议。

徐风华表示,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金华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108万,占总人口的22%,其中,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数量达16.8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5.56%。相较于去养老机构养老,多数老人更倾向于在熟悉的环境中安度晚年,传统居家养老仍是金华老人的主流选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徐风华认为,就目前金华市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而言,普遍存在着设施不完善、功能较单一等问题。对此,她建议首先要丰富服务内容,严格乡镇(街道)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建设要求,完善康复护理、家庭支持、社会工作和康复辅助器具租赁等功能,更好满足居家老年人个性化需求。提升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智慧社区”建设等契机,建设“互联网+”智慧养老应用服务平台、智慧养老社区,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点菜式”的生活服务。同时,鼓励社会专业团队承接运营街道(乡镇)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参与养老服务工作,形成全社会人人参与支持养老服务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