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两会访谈】将总理的嘱托变为现实
【两会访谈】将总理的嘱托变为现实
发表时间:2016/3/21 8:48:46
■ 本报记者 耿丹丹
“今天上午,我把8名员工写的育儿书送给了总理。她们都是下岗职工,现在已经成为金牌月嫂。”3月6日,中午, 记者在山东团驻地见到了全国人大代表、阳光大姐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卓长立。她提到上午的经历仍然很激动。《李克强“两会”首下团,收了两份“礼物”》的报道在微信朋友圈刷爆,卓长立便是“礼物”送出人之一。
“李克强总理在了解育婴书背后故事后,称家政服务是‘朝阳产业’,结合‘互联网+’后更是‘经济新动能’。我相信我们家政行业一定能发展得更好,也希望政府能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关于家政服务、创新、政府购买服务,卓长立接受了《中国政府采购报》记者的专访。
家政服务业大有作为
《中国政府采购报》:李克强2016年“两会”首下团时说家政、养老服务业是大产业,属于经济新动能。作为两会代表,又在服务行业摸爬滚打了20多年,你怎么看待家政服务行业的未来。
卓长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扩大就业创业”、“支持发展养老、健康、家政、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深挖国内需求潜力”等内容,这些都是家政服务的优势所在,报告为家政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3月6日,李克强总理在了解我送的育婴书背后故事后,称家政服务是“朝阳产业”,结合“互联网+”后更是经济新动能。我相信,“十三五”期间家政服务可以大有作为!
我认为,新常态给家政行业带来了新机遇,城镇化以及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产生大批闲置的农民工和下岗职工,对其他行业来说是过剩劳动力,但却是家政服务急需的生力军。
当前,居家养老、月嫂、医院陪护、家庭保洁等很多服务项目已经成为家庭的刚性需求。家政服务承担着我国养老体系中占90%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目前,我国家政行业的现状是,一方面社会需求巨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另一方面家政服务人员文化程度低,技能满足不了家庭的需要,行业缺乏法律法规,服务人员没有社会保障,有规模的企业少,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的格局。
《中国政府采购报》:对于家政服务业未来的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卓长立:家政行业是新兴业态,要朝产业化方向发展,立足行业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要想让家庭、老人幸福,首先要让为他们服务的人幸福。所以,首先要解决家政服务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总理在报告中指出“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充满了期待。家政服务属于灵活就业,由于缺乏社会保障,家政服务仅是临时的、过渡性的就业平台,服务人员缺乏职业归属感,服务质量难以提高。建议理清家政服务员劳动关系,纳入社保体系,探索政府“以奖代补”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在家政服务岗位持续工作一段时间的服务员给予一定的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
很多人对家政服务有偏见,似乎什么人都能干。但实际上,家政服务包罗万象,家政服务人员要掌握礼仪、沟通、营养、健康、烹饪、基础医疗知识,是一个体系,系列化、阶梯式的培训很有必要。因此,加大家政服务员持续培训的补贴力度;支持大型家政企业开办技工院校、职业院校、研究中心,培育实效性强的家政行业“产学研”新模式,为家政企业开辟办学、科研的绿色通道;将家政服务纳入基础教育,让家政课程进小学、进中学、进大学。
再其次,加大家政标准化、信息化支持力度。借助标准化和信息化及“互联网+”推动家政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家政服务的信誉评级体系、购买方式、对服务过程监控,都是需要信息化的支持。
最后,把家政服务行业当作产业来培育,给予与养老同等的土地、税收、金融、社会保障等配套产业政策,精准扶持、避免“大水漫灌”。
我认为,新动能带动的就业比传统的动能要多,如果我们把阻碍发展的条框打破,很可能产生的效益比重化工企业要高。
让家政服务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中国政府采购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出现了很多次,您如何理解创新?
卓长立:从20世纪90年代初成为下岗工人,20多年的创业经历,我的每一步都走得不平坦。改革常常会经历阵痛,但如果能够把改革阵痛化为转型动力,痛后就是成长。而这其中更重要的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一个社会,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家庭、一个人,没有创新,就不会有所发展。此次两会,我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发言的主题就是“以创新带动就业创业,促进家政服务产业化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这个词出现了59次。可能有人说,自己根本不懂什么高精尖技术,怎么创新?但我想说的是,创新无处不在。以我自己为例,之前的自主创业是创新,“阳光大姐”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标准化管理和质量管理模式是创新,生活工作中的一个点子、一个理念,甚至居室装饰的改变也是创新……只要能够不断解决问题、突破瓶颈、改变现状,若干年后你就会发现,变化太大了。
在我们“阳光大姐”,创新从未停止过。比如,推进“阳光大姐”家政服务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学习无止境,创新也无止境。我要让家政服务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我希望通过创业创新,挖掘市场新的潜力,更好地服务他人、回馈社会。
居家养老服务要两条腿走路
《中国政府采购报》:您的创业经验经常被人提起,您的“阳光大姐”如今也是家政服务行业的佼佼者。请您谈谈您的创业和您的企业。
卓长立:阳光大姐成立于2001年10月,是济南市妇联创办的家政服务机构,现在是一家股份企业。阳光大姐名字的含义就是“让党的阳光照亮下岗妇女的就业创业之路,把党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目前公司已经拥有了100多家连锁机构、5万余名家政服务员,服务领域涉及31种家政服务项目,被确定为全国家庭服务业唯一的国家级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
从下岗的纺织女工到宾馆经理,再到家政行业是我的人生轨迹。下岗后经过十几年的打拼,把宾馆事业做得风声水起。就在此时,济南市妇联找到了我,将一份重担交到我手里——做阳光大姐家政服务公司的当家人。面对安逸生活,当时我是有些犹豫的。但内心也有一种去奋斗的激情,这也让我萌生了二次创业的念头。
创业很辛苦,但也有乐趣,“一定要执着,一定要有激情,永远要奔跑。”
《中国政府采购报》:您所在的公司是否参与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有哪些体会?
卓长立:我们参与过很多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比如,为了照顾孤寡老人、失独老人等特殊人群,由政府出资,向社会机构来购买服务。在参与此类项目过程中,感觉不错。
过去政府购买服务的价格与市场脱节,比如市场需要15块钱,此类项目仅需8、10块。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基本改善,与市场价格接轨。济南市做得不错,做得比较早,至少有5年的时间了。我感觉由于各地区财力不均衡,政府购买服务在一线二线城市进展还好些。
我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其他社会机构不愿参与。阳光大姐承担了一些政策功能,有责任去承担。所以我参与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比较早,经验也比较丰富。
对于居家养老服务,我认为一方面是针对一部分群体,实行政府购买服务,一方面还是要交给市场,要两条腿走路。虽然每年用于政府购买服务的财力在增加,但所有居家养老全部政府买单不太可能。我认为,政府购买服务来保基础、保特殊,其他的还是要由市场解决。
相关内容
- 无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