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保姆不诚信让公司蒙羞 沪上某家政联盟平台设“黑名单”连“黑”20余名保姆
保姆不诚信让公司蒙羞 沪上某家政联盟平台设“黑名单”连“黑”20余名保姆
发表时间:2016/4/5 10:08:09
“总是被保姆欺骗,害我们公司形象受到损害,如果公司之间能信息共享,有过不良记录的保姆就别想再骗过我们!”带着这个想法,本是纯粹业务分享的沪联百家家政联盟信息平台,推出了内部“黑名单”制度。三个月来,已有20余名保姆被列入“黑名单”。
不良信息一经上传,就传播给了平台下30家家政公司及240余家门店,这些单位均不会再给“黑保姆”们活干。而这一切,都是内部行为,连“上榜”的保姆们也不知道原因!她们也许会好奇:这阵子上海怎么就是找不到活儿干?
这样企业自发的“黑名单”是否合法?有没有对保姆权益造成侵害?昨天,劳动法领域专家陆敬波给出答案:标准不“标准”,认定有“问题”,但是引发的后果却很严重,被“黑”保姆的名誉权和就业权都会受到损害。
“这个家政员健康证作假!”
不良记录在信息平台内分享
保姆王阿姨带着健康证来到“爱君”家政公司登记,公司发现她提供的健康证有些疑问,便向王阿姨仔细盘问。
“这家医院我倒没听说过,具体在什么地方?”“额……”“讲不清地方,那总记得怎么去的吧?坐地铁还是公交?几号线?”“额……”
面对公司的询问,王阿姨讲不清医院地址。经进一步核实后发现,王阿姨提供的健康证是她花了10多元从路边地摊上买来的。
王阿姨的作假行为被“爱君”发现后,即将其信息上传于沪联百家家政联盟信息平台:“姓王,身高一米六十左右,短发,安徽人,可能存在健康证作假的行为。”信息一经上传,三家家政公司表示都曾与其有过业务关系,其他成员也表示,不会再考虑录用她。
沪联百家家政联盟信息平台从春节前开始运作,现有规模家政公司30多家,240余个门店。建立这一信息平台的初衷是便于平台内成员单位保姆的调剂和业务协作。“保姆欺骗公司,而公司之间不知情,会相互产生矛盾,所以我们想在平台内信息共享,让公司掌握信息,掌握主动权”,发起人夏君表示。
记者了解到,保姆目前出现的最主要问题是不诚信,比如家政公司为保姆和雇主牵线搭桥后,保姆和雇主联手跳开家政,拒绝向家政公司支付服务费用。另外,“挖墙角”将公司保姆介绍到其他家政公司、面试后不上岗等问题也不少。
“根据规定,我们不能向保姆收取押金,公司、机构对于保姆的约束力比较弱,我们经常碰到与客户、保姆约好第二天面试,结果保姆临时不来,根本不知会一声,或者面试好,双方都满意后,保姆又不上岗,挑明说有别人出更高的价钱,要去别家做。这样给公司的信誉带来很大影响,客户会觉得我们不靠谱。”在夏君十余年家政市场闯荡的经历中,这样的事情实在不在少数,已经疲于应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夏君考虑将保姆的不良记录加到平台共享的信息中去。
7条标准为绳
未来要以平台自律带动行业自律
家政行业内十余年的摸索,经验积累加上吃过不少“闷亏”,夏君初步制订了7条具体标准,包括:简历和健康证、上岗证、身份证等作假;3次及以上不参加面试,或面试后不上岗; 接业务后,与雇主联手“跳单”; 公司派遣的保姆因为有事擅自叫人顶岗; 公司派遣的保姆向雇主索要工资,或向雇主借款等; 离开公司时“挖墙角”带走公司其他保姆; 合同履行过程中突然提出涨工资,得不到满足擅自离岗。
夏君透露,目前已有20余名保姆被列入“黑名单”,她们被平台指认出各有各的问题,有作假行为,也有多次擅自离岗情况和自行向雇主索要工资等问题。不过夏君反复强调,他们的“保姆黑名单”只限于成员单位中试用。
试行以来,主要采取的形式是各成员单位以填表的格式上报信息,例如某某在几月几日,做了何事,触犯哪条规定。信息上传后,由“爱君”家政的老总夏君及另外两位大家政公司的老板作为“仲裁员”,认定这个保姆是否要被“黑”。一旦通过,就会将这个保姆的信息,以描述的形式发布在内部QQ群内。为了不至于侵犯个人隐私和出现不必要麻烦,他们不会透露这些保姆的姓名,只会对其外貌特征、身份信息进行描述,“通过这些描述,大家可以在她到门店去的时候,一眼就辨认出来。”另一边,为防止保姆“闹事儿”,成员单位收到这些信息后,也不会对她直言“你被黑了”,而是婉转地称最近没有活儿可提供。
在夏君的构想中,信息平台今后要扩大至百家。为尽可能公平,他已经着手为平台开发APP,同样是仅限内部使用,以后成员单位匿名提交信息,确保就事论事。
在他看来,建立“保姆黑名单”制度,不仅能确保各成员单位业务正常开展,更重要的是以规范的标准来引领整个行业走向正轨,净化家政市场。
专家说法
标准不“准”认定欠“公” 引发后果非常严重
对于上述“保姆黑名单”标准,业内看法不一。有家政公司认为小题大做,将临时顶岗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列入其中,本来可以通过批评教育、适当处罚解决的问题被上纲上线,这是对保姆的不负责任。
但也有家政公司认为,不严厉不足以起到警示作用,不利于纯净上海家政市场。
上海家庭服务业行业协会相关人士则表示,“保姆黑名单”制度值得探索和尝试,但实施需要慎重,希望相关企业三思而后行。
那么,这种不公开的“黑名单”制度,是否对“被黑”保姆的权益造成损害?带着疑问,记者请教了著名劳动法专家,上海江三角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主任,上海市律师协会劳动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陆敬波。
陆敬波认为,这一制度背后,有三个问题最值得推敲:
“黑名单”的标准是什么?
平台列出的7项标准从何而来,依据是什么?目前看来,这7项标准都是企业单方面列的,没有对保姆进行告知,而标准内容程度上轻重不一。夏君提到的“以平台标准作为行业标准”更是有失偏颇,行业标准不是一个企业“私设公堂”就能定的,即便是龙头老大,也不能作出规定。应该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设立代表行业内大、小、中各个单位利益的行业组织来制定。
“黑保姆”如何认定?
“黑名单”是一个负面认定,一定要有合法合规的程序,而该平台评定“黑白”的做法,无异于“私设公堂”。即便企业要对自己的员工进行惩罚,也该有一定的程序,包括告知、员工申诉,甚至提起劳动仲裁。而在这个“黑名单”的认定中,根本没有体现这一点,和制定标准一样,又是一个企业单方面的行为。
被“黑”的后果如何?
标准不“标准”,认定有“问题”,引发的后果却很严重。上升到法律层面来讲,被“黑”的员工有两项权利受到损害。
其一是名誉权。单就行为来讲,保姆离职是比较正常的。法律赋予劳动者离职自由的权利,只要提前一个月提出离职就可以。当然,在家政行业,可能劳动者素质不高,也有很多只提前一两天,更有甚者说走就走。这样的行为属于没有依法解除合同,法律给了企业救济渠道,用人单位可以依法提出赔偿。
将劳动者的不恰当行为在业内广而告之地传播,本身也是一种不恰当的行为,视轻重程度会构成对劳动者的名誉侵权。我们提倡企业通过合法的方式去维权。
其二是就业权,或者说择业权。这一条很明显,被“黑”的员工无法再在平台下的200家门店里找到活干,就是最直接的侵权。
建议
应更多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陆敬波表示,如今社会上有很多不诚信的行为让人头疼,有时甚至让企业“蒙羞”。加上保姆这一职业因为要进入雇主家里,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的一些不诚信行为给企业带来损失是一方面,更有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因此,对于“黑名单”建立的初衷,陆敬波表示理解。
“想法是好的,但好的想法必须结合合法的手段。”
在他看来,拍拍脑袋想出的决策有时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还可能适得其反。企业的想法往往是自己处于绝对高的地位,“封杀”了对方就一了百了。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可能经过报道,宣传,从业者反过来“封杀”企业。
“现在是大家都不知道这个秘密惩罚,如果一个保姆总是找不到活,再看看新闻媒体的报道,就知道自己被封杀了,业内的火总是燃得特别快,一经传播,或许有从业者认为平台搞 ‘恐怖主义’,弄得人心惶惶,反而一起抵制,最终损坏平台。”
“总而言之,强化保姆市场的诚信是好的,但是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陆敬波总结道,他建议,行业协会应该从中得到启发,凝聚力量推进行业自律。依靠行业协会的地位优势,制定行业公约及规则,划定行业标准,行业内人士都有知情权、参与权,也就是“标准我知道,程序我了解,后果我承担”。
相关链接
代表关注:保姆市场需求与乱象并存 亟需“龙头”
“找保姆难,找到胜任的保姆更难——已是很多家庭面临的普遍问题。”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上海团的沈志刚代表提交了《关于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的建议》,提出应加快家政服务业立法,同时政府要扶持行业龙头企业。
沈代表提出,目前家政服务业的很多内容在现行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适用的条款或者规定,是乱象背后的原因之一,必须加快立法研究。他建议政府应首先明确家政服务的服务、指导与监管职能部门,将家政服务业纳入政府监管和法治建设的轨道,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行业指导与监管,通过政府引导、指导、服务与监管推动家政服务业健康发展。
沈代表还进一步提出,政府有必要引入社会力量,组建、培育、扶持一批有潜力的家政服务企业,使之快速成长为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发展制度的现代化“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相关内容
- 无相关数据